第二十三届中国国际环保展/第七届生态环保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发布水污染治理创新技术成果

慧聪环保网 2025-04-22 16:10 来源:中国环保产业协会

第二十三届中国国际环保展/第七届生态环保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发布水污染治理创新技术成果

水污染治理创新技术研讨暨成果发布会现场

2025年4月11日下午,由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水污染治理专业委员会(简称“水委会”)主办、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和北控水务集团承办的“水污染治理创新技术研讨暨成果发布会”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朝阳馆)隆重召开。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会长郭承站、副会长李蕾,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水委会主任委员宋永会,北控水务集团高级专业经理、水委会副秘书长张觅,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技术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何连生出席发布会。发布会以“践行‘两山’理念,服务‘双碳’战略,创新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为主题,集中展示了水污染治理领域的9项创新技术成果,现场气氛火热,吸引众多观众参加。会议由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技术工程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杨海超主持。

第二十三届中国国际环保展/第七届生态环保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发布水污染治理创新技术成果

会场嘉宾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副会长李蕾致辞,她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入新阶段,减污降碳成为战略重点,我们正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力求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让生态环境质量实现质的飞跃。值此第二十三届中国国际环保展/第七届生态环保产业创新发展大会期间,水委会召开本次水污染治理创新技术研讨暨成果发布会,并特别邀请长期以来致力于水污染治理工作的行业企业代表分享各自的创新技术成果和经验,将对水污染治理技术水平与管理能力提升、持续助力深入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她强调,本次会议旨在搭建高端交流平台,促进技术成果转化,为行业绿色转型注入新动能。

第二十三届中国国际环保展/第七届生态环保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发布水污染治理创新技术成果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副会长 李蕾

发布会主题演讲环节,水委会宋永会主任委员围绕“水生态污染治理政策解读与趋势分析”展开主题演讲。他结合“十四五”规划目标,分析了水生态环境现状,详细解读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生态环境部《关于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的实施意见》,以及水污染治理和美丽河湖建设的9个方面的相关政策,介绍了水污染治理科技发展趋势。

第二十三届中国国际环保展/第七届生态环保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发布水污染治理创新技术成果

水污染治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宋永会

在创新技术研讨暨成果发布环节,北控工业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市场总监聂水源,武汉格林环源净化工程有限公司商务营销中心负责人孙慧君,北京首创智能生态科技有限公司产品研发部负责人郑乔舒,中建环能助理院长、华北公司副总工于金旗,广东鑫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刘丽香,合肥科环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孔德宏,中陕核生态环境有限公司工程技术部部长张志鹏,烟台金正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总监兼研发专家张庆磊,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流域中心博士李茂曈分别针对工业废水、城镇污水、水产养殖废水、矿山放射性废水等的处理,污水处理厂生化活性预警,以及流域污染的人工智能监管等进行了创新技术成果发布。

1.人工智能流域污染监管关键技术与应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在“三个治污”“五个精准”的新要求下,流域监管面临着新的挑战。为解决我国部分流域治理中存在的“人海战术”“监管滞后”“治理一刀切”等问题,该项目利用已有流域水质大数据和5G、卫星遥感影像数据,结合新一代智能监测传感设备与边缘计算、人工智能技术,采用数据驱动快速可逆模型、稀疏数据观测点的网络算法和自主学习算法等,对采集的多源数据进行综合智能化分析和决策,形成流域污染溯源判断,以天空地一体化智能协同方式,全面提升流域生态管理效能。

2.连续离子过滤(BEIE-CIF)技术:工业废水低碳除硬与资源化新突破(北控工业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连续离子过滤技术(BEIE-CIF)创新树脂应用新工艺,融合微滤与树脂动态吸附机制,突破树脂工艺易堵塞和再生两大瓶颈,解决传统双碱法流程长、药耗高、需多级除硬的弊端,最高进水硬度可达2000mg/L,硬度脱除率超97%;利用反渗透浓水或零排放硫酸钠再生树脂,回收硫酸钙,实现废盐资源化利用;真正实现零药剂除硬,吨水节省药剂费4-6元,后续零排放结晶盐量降低30%-60%,占地减少60%以上,碳足迹减少50%以上。已成功应用于陕西榆林矿井水项目,有力支撑“双碳”目标与两山理论实践,为高盐工业废水深度处理及资源化提供低碳高效解决方案,适用于矿井水、煤化工、光伏新能源等多场景,推动水污染治理向资源化、可持续化升级。

3.微生物光电技术(AOI-MPT):生物卫士BioGuard在工业废水领域中的创新应用(武汉格林环源净化工程有限公司)

基于AOI光学检测的原理,武汉格林环保成功研发生物卫士BioGuard微生物活性快显系统:利用微生物光电技术(MPT),实现毫秒级别的微生物菌群浓度精确显示。生物卫士BioGuard是一款污水处理生化工艺预警诊断系统,采用在线自动取样、计量和纳米光学检测,避免了人工操作误差,微生物活性检测数据准确性相对于传统方法更为快速可靠。基于特定波长的单色光垂直通过某一均匀非散射的微生物水样时,光强度和透光率都呈现指数衰减的原理,生物卫士可精准抗干扰地捕捉微生物活性变化,支持24小时实时监测和数据输出。

4.城市水系统运营关键技术体系及水环境资产管理(WEAM)生态智慧运营平台(北京首创智能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WEAM生态智慧运营平台是行业内首个产品级城市水系统运营管理平台,构建了涵盖“资产评估-分级维护-监测预警-综合调度”的运营全周期技术体系,对城市水系统内各类资产进行评估分级,为运维计划制定提供支撑;建立结构化、模块化的运维标准和流程,为降本增效奠定基础;构建城市水系统综合监测网络,实时监测各相关指标,为运营效果的评价和管理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基于多目标耦合调度模型,制定各类调度方案和应急预案,严控运营风险,为运营业务夯实基础、控制风险和降低成本提供保障。平台总体提升运营人效15%-20%,节省年度运营维护成本10%-15%;助力城市水系统水质考核和环境绩效100%达标,保障城市水系统安全,改善人居环境。

5.矿井水分质处理与回用关键技术装备开发及应用(中建环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分级处理与分质回用理念,中建环能已形成三条矿井水处理与回用工艺路线:井下原位处理与回用、井下/井上深度处理与回用、井下/井上零排放处理与回用。同时,公司重点打造快装模块化技术及产品,核心设备包括井下原位超磁分离水体净化设备、煤泥水重介质回收设备、磁沉淀快速除硬一体化设备和浓缩过滤离心机等。其中,公司针对煤矿矿井水特点开发的井下原位超磁分离水体净化技术,是国家重点推广的节能环保技术。该技术解决了超磁分离技术与矿井的适配性问题,完全符合煤矿安全生产规程要求,可直接在井下实现泥水分离,分离后的清水进入水仓回用,有效节约能源。此外,经分离的煤泥含水率低,可直接脱水干化,既有效降低了矿区污染,又直接产生了经济效益,为煤炭行业“三废”治理技术的一大创新。

6.脱稳耦合平板膜法高硫酸钙型废水资源化关键技术及应用(烟台金正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针对高盐矿井水通常存在较高的硫酸钙含量处理,传统双膜技术存在药剂消耗量大、污泥产量大、运行不稳定和资源化程度低等问题,吨水处理成本高达15-20元/方。公司技术团队经过6年的研发,通过理论、方法和技术攻关,成功研发出吨水处理成本低、系统稳定的脱稳耦合平板膜资源化技术。该技术成功应用于陕西袁大滩矿井水深度处理等18个矿井水项目,实现年回用水量过亿方,节约运营成本过10亿元,年节省标准煤30余万吨,二氧化碳年减排50多万吨。该技术获得国际发明专利5项,国内发明专利8项,形成国家标准3项,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7.零动力零运维TWC生物模块(广东鑫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TWC生物模块是一座小型的零动力、零运维的生物房,在流动或静止的水体给水体有益微生物提供一座有吃有住的“房子”,创造了微生物的理想生境条件。其主成分为碳氢化合物、石蜡、微晶蜡、无机盐、矿物质、多种微量元素等微生物营养物质。TWC生物模块是微生物靶向刺激营养基与微生物附着载体的结合体,即生物模块中的千百万微毛细管结构作为有益细菌的载体,微量元素和碳则是有益微生物生长的催化剂和合理搭配的营养物质,使有益微生物快速生长繁殖,降解水体有机污染物,并通过种生态竞争抑制有害微生物。TWC微生物调控技术对降低总氮、氨氮、COD、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指标、提高水体透明度、除臭均有显著效果。TWC技术在微生物生态调控中,对菌类、藻类、溞(蚤)浮游动物生物链调控有显著效果。

8.秦岭南麓伴生放射性废水的核晶造粒技术应用探索及实践(中陕核生态环境有限公司)

以核晶造粒为核心的技术主要应用于伴生矿开采和利用过程(包括采矿、冶炼及矿山退役)中产生的放射性废水的处理,它是以“核晶造粒”为核心来解决伴生放射性废水中铀元素超标的技术,应用场景可以延伸至重金属污染物锑、砷等。他是在传统化学沉淀工艺的基础上,创造性提出“特征晶种”的研发与应用,使目标污染物通过人为诱导与特征晶种形成致密的结晶体,结晶体的密度为常规虚体的10倍以上,一步式实现污染物的高效去除,省略了污泥脱水环节,节约占地面积可达50%,实现污泥的减量化2/3,综合运行成本节约1/3以上。以核晶造粒技术为核心的技术创新在第十二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陕西赛区)暨第三届陕西秦创原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决赛中荣获节能环保成长组一等奖。目前,该技术已经完成了基础理论研究、规模化工程应用,尤其是核晶造粒软化,正处于多方向的创新和推广应用阶段,伴生放射性废水是目前的主要应用方向之一。

9.微纳吸附助凝除氟技术开发与应用(合肥科环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新型微纳除氟材料(ZK-I-微纳除氟材料)是由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发,合肥科环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独家代理生产的一种高效除氟材料,相关材料和技术获授权发明专利13件,可实现工业高氟水的深度处理。新型微纳除氟材料已实现400吨/天的产量,可满足40万吨/天含氟废水处理。目前该新型微纳除氟材料已在合肥市多家涉氟企业(合肥京东方、长鑫存储、鲁西化工、合肥大恒及康宁显示科技等)的含氟废水处理中试用,效果显著,性价比高,出水氟离子浓度均稳定在1mg/L以下,达到排放标准。相比于其他除氟材料,ZK-I-微纳除氟材料具有吸附容量大、稳定性高、操控简单等优势,能够同时实现工业废水中氟离子的高效吸附去除和污泥助凝沉降,克服了常规除氟材料去除率低、再生后性能衰退明显、泥水分离困难等问题,具有良好的市场应用前景。

第二十三届中国国际环保展/第七届生态环保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发布水污染治理创新技术成果

第二十三届中国国际环保展/第七届生态环保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发布水污染治理创新技术成果

第二十三届中国国际环保展/第七届生态环保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发布水污染治理创新技术成果

第二十三届中国国际环保展/第七届生态环保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发布水污染治理创新技术成果

创新技术研讨暨成果发布环节

宋永会主任委员作会议总结,他代表水委会对各发布企业和同仁在水污染治理领域取得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表示祝贺。他指出,本次发布的9项技术兼具创新性与实用性,展现了我国在绿色低碳领域的科技实力;从发布的技术看,水污染治理技术在研发理念和价值取向上体现出低碳化、生态化、资源化的趋势,从实现路径上体现出系统化、装备化、智能化等特点;他呼吁产学研各方深化合作,加速技术迭代与规模化应用;第七届水委会将继续聚焦重点难点,进一步推动产学研协同,加强技术评价和示范工程推广,强化标准建设,为“双碳”目标实现和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强的科技支撑。

第二十三届中国国际环保展/第七届生态环保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发布水污染治理创新技术成果

发布会领导、嘉宾合影留念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