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角度来看 “公民十条”如何促进公民生态环境行为?|新“公民十条”专家解读①

慧聪环保网 2023-07-06 14:05 来源:中国环境报

为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引领公民践行生态环境责任,携手共建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生态环境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共同编制了《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试行)》,于2018年6月5日发布并付诸实施,对公民的生态环境行为作出了有益的指导。

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选择,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是推动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客观需要。结合5年的试行实践和党的二十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十条》(以下简称“公民十条”)在试行版基础上修订完善而成,面向全社会正式发布。

“公民十条”包括关爱生态环境、节约能源资源、践行绿色消费、选择低碳出行、分类投放垃圾、减少污染产生、呵护自然生态、参加环保实践、参与环境监督、共建美丽中国十个条目,除了第一条在试行版中为“关注生态环境”、第九条在试行版中为“参与监督举报”,其余八个条目均与试行版保持一致,体现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在公民参与层面指导思想和方针的连贯性。从行为类型来看,这些生态环境行为既包括公共行为(如环境监督),也包括私人行为(如垃圾分类);从行为内容来看,“公民十条”涵盖了基本的公民生态环境行为,包括购买行为、食品选择、能源使用、集体行动、废弃物处置等,为公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可能涉及的各种生态环境行为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指南和标准,有助于提高公民的生态环保知识和技能,促进公民形成良好的生态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

总体来说,“公民十条”切实反映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指导思想,体现了国家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和决心,也展现了公民对于美丽中国的期待和愿景。文件强调了公民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主体地位和责任意识,要求公民不仅要关注自身的利益和权利,也要关注他人、后代甚至自然界的利益和权利。它兼顾了个人层面和社会层面的因素,既强调了个人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义务和责任,也强调了社会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支持和监督,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制度保障。

具体来看,“公民十条”的第一条“关爱生态环境”是对公民的基础性和纲领性要求,要求公民了解生态环境政策法规和信息、提升生态文明素养和树立生态价值观,从内部动机层面牢固确立指导生态环境行为的思想和意识。该条目新增对公民学习掌握环境污染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科学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呼应联合国强调的三重全球环境危机——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破坏和气候变化,体现出我国从全社会层面建设生态文明强国、塑造负责任大国形象的雄心。

第二条到第五条分别从能源使用、消费、交通出行和废弃物管理层面对公民最基本的生活活动提供绿色化指导。从涵盖的具体行为来看,修订后包含的内容更为全面细致,比如增加了节约用气、减少垃圾产生;从行为维度来看,由原先聚焦“节约”到修订后同时关注“转型”(如多走楼梯少乘电梯)和“升级”(如选用高能效家电、节水型器具);行为操作指导也更加具体化,比如由“节约用纸”修订为“纸张双面利用”。

第六条和第七条针对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对公民提出与时俱进的具体要求,尤其对农村地区公民生态行为做了进一步规范,比如除了“少烧散煤”,还明确要求“多用清洁能源”,以及增加了“不用超薄农膜”;而呵护自然生态的具体内容传递出疫情后我国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高度认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正是将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贯彻于公民日常生态行为的生动体现。

第八条和第九条是集体行动层面的公民参与,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体现出人际影响和社会支持的重要性。“公民十条”明确指出要“影响带动其他人参加生态环境保护实践”,这实际上是看到了公民个体所具有的对其社会网络内成员产生积极扩散效应的能力,以点带面形成全社会的生态文明风尚。“环境监督”的内容则由原先“破坏生态环境及影响公众健康的行为”细化明确为“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和浪费粮食”,这有助于公众知晓个人的环境权利,理解应该重点参与监督的领域,更好地协助生态环境部门和相关组织执行生态环保职能。

最后一条从宏观层面对公民的家国情怀和生态素养进行融合,要求个体积极参与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望值更高,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容忍度更低。当前,我国的生态环境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相比,同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相比,都还有一定差距,加快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已成为人民群众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共同呼声。公民的主动参与能够自下而上为实现这一目标注入强劲动力,与国家自上而下由法律法规和行为规范指导社会各主体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相辅相成,最终形成合力将我国建设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国家。

总之,“公民十条”是一份具有重要意义的文件,它为公民提供了清晰而全面的指引,是改善公民日常环境行为的工具和指南,从而引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让我们努力促进“公民十条”的广泛传播和贯彻落实,从自身做起,从生活中的点滴开始,为建设美丽中国而携手共进。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