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蓝”的背后 做了哪些努力?
慧聪环保网 2018年,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为51微克/立方米,较2017年同比下降12.1%。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分别为6微克/立方米、42微克/立方米、78微克/立方米,较2017年同比分别下降25.0%、8.7%、7.1%。优良天数227天,占比62.2%,比2017年增加1天,其中一级优天数72天,二级良天数155天。重污染日15天,比2017年减少9天。全年首次无持续3天及以上的重污染过程。
这得益于北京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2018年,北京市紧紧围绕年度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坚持工程减排与管理减排并重,同时大气污染防治突出精治、法治、共治,着力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为打赢蓝天保卫战奠定基础。
精治:利用源解析结果精准施策
去年,北京发布了新一轮PM2.5来源解析结果,2017年本地排放贡献中,移动源、扬尘源、工业源、生活面源分别占45%、16%、12%、12%,且移动源中在京行驶的柴油车贡献最大。这为北京精细化治理大气污染提供了科学支撑。
针对柴油货车污染,北京市创新实施重型柴油车闭环管理机制,将超标排放车辆纳入“超标车黑名单”数据库,自2018年4月20日实施起,约14.5万辆超标车被纳入数据库。
同时,实施机动车检测场记分制管理,2018年8月起,在全国率先实施重型柴油车氮氧化物排放检测,基本实现对在用重型柴油车排放全面监管。完善超标车企约谈机制,加快推进龙头物流企业新能源货车替换,累计更新1.1万辆。
针对扬尘问题,北京市全面建成覆盖乡镇(街道)的1020个粗颗粒物监测站点。聚焦11个重点区域,对181条道路开展道路扬尘走航监测示范项目。对施工扬尘、道路扬尘和渣土车管理情况进行排名考评,通过施工工地扬尘在线监控系统在线巡检,抓拍并督促整改扬尘行为。针对施工、道路、裸地三大类扬尘,分行业制定扬尘治理专项方案,并建立监测—通报—移交—巡查—约谈“五步法”监管机制,对250余家扬尘治理不达标的企业进行全市通报批评,对56家企业停止在京投标30-180天。
2018年,北京市还动态清理整治“散乱污”企业521家,退出一般制造业和污染企业656家。完成450个平原村“煤改清洁能源”、8家燃煤锅炉房清洁能源改造,实现全市平原地区基本“无煤化”。
法治:建好用好法律法规标准体系
北京市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地方性法规,完成了《北京市水污染防治条例》《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与上位法的一致性修改。完善法规标准体系,发布北京《餐饮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等5项新地方环保标准。修订发布《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2018年版)》,强化分区域差别化禁限管理。
同时,出台《北京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成立北京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行。
有了精准治理目标,有了法律法规的支撑和保障,还需要进一步强化执法检查。2018年,北京市开展重型柴油车专项执法,按照“公安处罚、环保检测”的工作模式,聚焦38个进京路口、市内重点道路和车辆集中停放地,由公安交管部门负责截停车辆、生态环境部门负责环保检测,对超标排放车辆由公安交管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予以处罚。2018年,全市人工检查重型柴油车216.8万辆次,处罚32.5万辆次。
通过“热点网格”实施精准执法。对空气质量排名靠后的地区,利用热点网格技术开展“点穴式”执法,并加大违法曝光力度。2018年,北京市固定源查处违法行为4929起,处罚金额2.3亿元。针对家具、印刷、汽修、餐饮等重点行业开展贯穿全年的专项执法行动。其中,每周对各区餐饮行业专项执法检查情况进行通报,并纳入年度考核。
共治:推动各方履行环保责任
2018年,北京市积极构建全民共治新格局。市委、市政府印发《北京市蓝天保卫战2018年行动计划》《北京市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并健全完善“周排名、月通报、季报告”机制,强化各有关部门、各区政府、乡镇(街道)蓝天保卫战责任落实。
工业企业主动落实环保主体责任。2018年,31个工业企业实施环保技改,推进挥发性有机物等污染物进一步减排,燕山石化公司完成厂界挥发性有机物自动监测设施安装。
广大市民踊跃参与生态环境主题活动,并拨打“12369”环境投诉举报电话,反映身边的环境违法行为,履行环境监督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