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供给侧改革需要定力
慧聪环保网十九大后的首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今后3年要重点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环保也被列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八大任务之一:“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只有恢复绿水青山,才能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要实施好“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深入实施“水十条”,全面实施“土十条”。”
青山绿水谁都不会反对。但改革不是没有阵痛的。2016年以来,煤炭、钢铁价格大涨,引发对“环保影响企业成本”的议论。环保供给侧改革,不仅是理念之战,更是利益之战,遭遇议论和阻力并不奇怪。科学、理性分析环保供给侧改革的影响,避免给环保扣“影响经济发展”的帽子,才能坚定深化改革的定力。
一、环保供给侧改革的内容与逻辑
(一)主要内容
目前,我国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顺利跨越关口的保障,关系着经济能否持续健康的发展,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主攻方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特别是民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因此,环保问题事实上构成了新时代主要社会矛盾的一部分。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我国“十三五”时期发展的主线,与环保的关系也十分密切。一方面,通过加大环保监督执法力度、强化污染减排和达标排放,促进形成绿色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可在“去产能”、“补短板”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一方面,通过供给侧改革,可从产业结构等源头上缓解污染问题,提高环境保护的成效。
2016年4月,环保部印发《关于积极发挥环境保护作用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指导意见》。环保供给侧改革的实质就是发挥环境保护作用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的作用,是要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通过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积极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从而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可以说,“以环保倒逼转型”将成为与“以开放促进改革”同等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
该意见所提出措施总结起来包括排除落后污染源、引导优质发展、借助市场力量、支持政策保障四大部分,具体如下:
强化环境硬约束,推动去除落后和过剩产能。包括清理违法违规建设项目、取缔“十小”等污染严重企业、加速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三项具体任务;
严格环境准入,促进提高新增产能质量。通过优化新增产能布局和结构、促进企业加快升级改造、严格监督劣质煤炭的生产使用,促进新增产能更优,新增产品更加环境友好;
落实环境治理任务,推动环保产业发展。通过扩大有效市场需求、积极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鼓励发展环境服务业、规范环境服务市场、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生态化治理技术、大力推动治污工程生态化等手段,支持环保产业发展,也支持环境质量改善目标的实现;
推进创新驱动,完善支持政策。通过推行环保领跑者制度、推进绿色供应链环境管理、实施差别化排污收费、建设企业环境信用体系、完善环境监管执法机制、严格监督检查等手段进行逆向约束和正向激励,保障目标实现。
(二)改革逻辑
环保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在于“回归”,此处的回归包括对于常态化守法意识的回归和环保成本在企业生产成本中应有地位的回归,通过严格执行,让社会重新认识环保重要性、践行环保责任。
迎接“环保新常态”。中国的环保政策不可谓不全,但过去决策中环境为经济让路,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的情况普遍存在,执行中苦于没有执法的意愿、能力、权力,让环保执法没有牙齿,违规建设、排污反而成为常态。2015年,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开始实施,随后在实施中展现出对环境违法行为空前的打击力度。需要认识到,“史上最严”环保法+常态化严格执法,是未来环保新常态的标配。既然是常态,企业就不能抱着应付应付的侥幸心理,而应下决心告别污染式增长;
环保成本在企业生产成本中的回归。过去由于政策设置有缺陷、法律执行不到位,企业并未完全承担起应尽的环境义务,如果将生态环境视为一种准公共物品,资源的使用成本被转嫁给社会,并未由使用者承担,从而造成共有资源的过度使用的“公地悲剧”。这时必须强化社会管理者的责任,通过强制或经济手段对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管理,而环保供给侧改革就是实现有效管理的强力手段之一,让环境成本内部化,由资源的使用者承担。只有污染者为污染埋单,才能谈得上真正的社会公平。
二、环保供给侧改革政策的实施与效果
围绕环保供给侧的重点方面,近几年相应的工作成效如下:
淘汰落后产能方面。2013-2015年,淘汰落后炼钢炼铁产能9000多万吨、水泥2.3亿吨、平板玻璃7600多万重量箱、电解铝100多万吨;2016年,化解钢铁过剩产能超过6500万吨、煤炭产能超过2.9亿吨。
淘汰黄标车方面。2015年,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380万辆;2016年,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404.58万辆。
严格审批方面。2015年,批复重大项目环评159个,涉及投资1.5万多亿元,不予审批21个,涉及投资1170多亿元;2016年,对84个重大项目环评文件进行批复,涉及总投资9108亿元,对11个不符合环境准入要求的项目不予审批,涉及总投资970亿元。
这些环保供给侧改革正在逐步产生积极效果:
第一,环境质量改善。PM2.5浓度在2014至2016年间呈稳步下降趋势,74个城市、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2016年PM2.5浓度较2014年分别下降21.88%、23.66%、23.33%和23.81%。但综合看来超标情况还很普遍,2016年,338个地级以上城市中PM2.5超标的占71.9%,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PM2.5年均浓度仍未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与WHO标准差距较大,需要持续努力。
图12014-2016年各地区PM2.5年平均浓度变化情况
第二,生产效率提升。2014年以来我国单位GDP能耗降幅增大,维持在5%左右,其中在2016年分别达到5.6%和5%,降幅明显高于前几年。从各类工业企业单位产品能耗看来,粗铜、钢、烧碱、水泥、火力发电等行业产品的单位能耗均呈逐年下降趋势。
图2近年单位GDP能耗变化情况
第三,产业转型升级。通过严格环境准入,加强对现有排放源的监管,侧面倒逼产业走转型升级之路,如山东加强对造纸行业的环保约束,其后造纸产量、利税双双增加;2015年山东临沂“铁腕治污”,环境治理成效不断显现,也促进了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临沂市GDP增速从2015年的7.1%提高到2016年的7.6%、2017年上半年的8.1%。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环保供给侧改革中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8%左右,预计在2020年将增加到15%。环保产业增幅更加明显,2017年前三季度81家环保上市企业营收同比增长32.7%,净利润同比增长27.4%。
第四,民众满意度上升。通过环保供给侧改革,结果最终体现在民众周围生活环境的改善上,如环保督查在具体执行中,广泛接受群众举报、听取群众意见,为民众解决了身边直观的污染问题,也排除了污染可能带来的长期潜在威胁,受到了民众的广泛欢迎和支持。
三、对环保的批评和质疑
随着环境执法不断趋严,环保供给侧改革不断推进,也让一些产业界人士有所微辞,特别是在部分工业原材料价格近两年持续走高,今年三季度GDP同比增速从上半年的6.9%放缓至6.8%,第二产业(工业)增长率由二季度的6.4%降至6.0%的情况,环保影响经济论被重提,“一刀切”问题被广泛议论。9月“舍弗勒”事件以“零部件断供损失三千亿”、“环保断水、断电”、“环保冲击实体经济”等关键词引发了更大规模的讨论。网络上,环保督查限产、停产造成大量失业,环保检查早餐店关门,环保造成物价上涨成为热门讨论话题,甚至出现要环保更要民生的呼声,将环保与民生对立起来。
事实上,官方也对这种声音进行了多次回应。在十九大新闻中心记者会上,环保部长李干杰对记者有关“工厂停产对就业影响”的问题,回应到“十八大以来,尤其是近两年来,开展的环保督查也好,还是在重点地区开展的环境执法专项行动来讲,环境保护并没有影响经济发展,在环保督查中,我们也是紧密跟踪了经济数据的,开展了环保督查的省份,经济没有受到影响,某种程度上比原来还要好。主要城市的调查失业率已经降到近些年来最低水平。如果说近些年来我们加强环境保护影响了就业,那就不会有这样一个数字。”
四、数据与事实
目前,中国甚至全球范围内已有不少关于环保与经济关系的研究。在此,希望能从具体行业数据表现和事实的角度,对当下争论点最为集中的几个核心问题进行一些更具体和聚焦的梳理和分析。
(一)原材料上涨情况及原因分析
1.工业原材料总体情况
从2016年年底至今,各类工业生产原料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价格上涨,综合反映工业生产者原料采购价格的综合购进价格指数增加,具体情况如图3所示。2017年9月,工业生产者综合购进价格指数较去年增长8.5%,其中以金属材料类、燃料动力类工业原料等价格增幅较大。
111
图3近三年主要工业生产原料购进价格指数变化情况(以2016年10月为100)
2.工业原材料细分类别情况
从工业原材料细分类别看,以现价(2017年10月)与近36个月最低价的比值作为价格上涨系数,更广泛地统计9大类50细分小类工业原材料价格,其原材料价格上涨情况如表1所示。
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原材料价格暴涨情况并非广泛存在。超过2/3的原材料涨价幅度未超过近三年来最低价的50%,1/3的原材料现价为近三年最低值1.3倍以下。在温和通货膨胀和经济周期性波动下,多数工业原材料在三年内价格波动幅度并不大,且未出现在短期内急涨急跌的情况,总体较为稳定;二是少数商品出现了价格上涨幅度大或者短期波动较大情况,主要集中于黑色金属(钢铁)类、煤炭类以及纸类三大类,其中钢铁、煤炭类价格上涨系数接近2.00,纸类总体上涨系数稍小,但短期内涨价明显。
222
3.三大类原材料价格上涨原因分析
(1)黑色金属(钢铁)类
111
图4近三年钢铁类原材料价格变化情况
钢材及钢铁制品价格上涨从2016年上半年开始,在2017年增长较快。综合分析原因包括:钢铁产能控制、下游需求回暖导致钢铁产品供需关系被重构,加之物流费用上涨,推动原材料价格整体上涨。
①供需不匹配
111
图5近三年钢材产量前九月(累计值)情况
从钢材产量看来,2016年产量与2015年产量基本维持,2017年产量下降明显,而2016及2017年也是供给侧改革见成效的关键年份。钢铁工业的产能过剩、小钢厂进行地条钢生产的问题一直存在,也是供给侧改革重点关注的行业之一。此外,钢铁工业的“十三五”规划被直接命名为《钢铁工业调整升级规划(2016-2020年)》,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钢铁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实现全行业根本性脱困。产能过剩矛盾得到有效缓解,粗钢产能净减少1亿—1.5亿吨。”
在控制钢铁类产能、产量减少的同时,钢铁行业下游需求随着中国经济的稳定及回暖,从2016年开始钢铁下游行业效益提升,对钢材及相关产品的需求也相应提升。供应端与需求端此消彼长,价格自然向着上涨的方向倾斜。
2
②物流费用
钢铁、煤炭这类大宗商品占公路货运量较大,受物流费用的影响也较大。2016年9月,《超限运输车辆行驶公路管理规定》实行,同年9月21日由交通部和公安部开展为期1年的公路货车违法超限超载行为专项整治,受政策影响公路货运费用增加明显。
该规定下,6.8米车载重10吨,9.6米车载重18吨,13米半挂车载重32.5吨,在目前运费总金额不变的情况下,运费单价上调33.6%左右,再加上相应增加的税金,运价起码涨35%。兴业证券对运输市场的观察也显示,新规下公路运力供给显著收缩,部分货运公司已经开始提价,部分地区运费涨幅甚至超过30%。
综合来看,钢铁类原材料上涨由供需关系、运输成本等原因综合造成,但无法直接得出钢铁类原材料上涨与环保供给侧改革之间的定量关系。事实上,在整体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环保也是其主要考量因素之一,进行钢铁产能控制和淘汰小钢厂的原因之一就是降低这一行业对环境的污染,特别是大气污染物排放。
尤其在京津冀地区,今年入秋以来不时出现“今年的雾霾天还会再现吗?河北史上最严冬季限产措施出炉,钢材最高减产5000万吨!”等新闻报道,《河北省重污染天气应对及采暖季错峰生产专项实施方案》等地方政策关于钢铁行业错峰限产的工作计划也在进行,以环保为主要目标的限产在部分区域确实存在,趋严的环境执法在这些区域对钢材价格上涨有一定贡献率。
(2)煤炭类原材料产品
与钢铁产品相比,煤炭类产品的价格上涨原因相对更为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供需不匹配
2016年起,煤炭同样被作为去产能的典型行业,煤炭企业和煤炭产量均下降。2012年,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在有7869家,到2016年底减少到5067家;2016年,全国煤炭产量下降7.9%,产能减少3亿吨左右,创下自1981年以来最大年度降幅。此外,一定时期内降产能的举措还将继续,国务院《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要求,从2016年开始,用3年至5年的时间,退出煤炭产能5亿吨左右、减量重组5亿吨左右;根据《煤炭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要求,在“十三五”期间将化解淘汰过剩落后产能8亿吨/年左右。
111
图6近三年原煤产量前九月(累计值)情况
需求端,火电行业耗煤量占总煤炭消耗量的一半左右,而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火电发电量持续增加,在2017年变化率保持在7%左右。
111
图7近两年中国火电发电量同比累计增长情况
②投机性行为
煤炭市场出现的投机性行为放大了供需关系造成的价格涨幅。2016年1月份到11月份,在工商上注册的煤炭企业增加了5000家。2017年前九个月,从事煤炭期货投资的企业更是从3670家暴增到83679家。在煤炭产量本身受控情况下,新增加的企业主要出现在流通环节。数量显著增加的煤炭流通企业和煤炭期货投资企业的逐利特性也促使其出现在等待煤价上涨时囤煤(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流通环节有1.3亿吨煤)煤价下跌时往外销煤的“投机性”行为。
此外,煤炭属于低附加值货物,运输成本在商品价格中占很大比例,同样受陆运费用增加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煤炭价格。
(3)纸类原材料产品
造纸行业一直是我国废水排放的大户,也是污染防治的重点。造纸行业在《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被列为“十大行业”(重点整治的十大重点排污行业),“十小企业”(重点关停取缔的小作坊型企业)之首。
从产量上看,近36个月纸制品产量保持平稳并小幅上升。但随着禁止包括废弃纸制品在内的洋垃圾入境的政策推行,纸类产品特别是再生纸类产品出现了应激性减产现象。而相当比重瓦楞纸(价格上浮系数2.24)的主要原料是国外进口的废纸,相应的原料供应受到一定影响。
随着电商行业、物流行业的发展,纸制品特别是制造快递箱的瓦楞纸需求稳步上升。2015年国内包装物总量有100亿件,2016年这一数值达到140多亿件,可见这部分产品需求增幅之大。但电子商务活跃,包装纸箱的需求快速增加,供需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不匹配,特别是在瓦楞纸包装产品方面。
另外,随着小型造纸厂也成为各地取缔关停的主要企业,造纸厂数量总体上呈持续下降趋势,在小造纸被陆续关停的情况下,纸制品产能和产量逐渐集中于大型企业,纸制品的供应端出现了收缩和大企业生产集中度提升的现象,大型企业在产品定价方面具有了很大的话语权。
111
图8近三年造纸行业企业数及纸制品产量变化趋势
整体看来,构成以上三类产品价格明显上涨的原因较为复杂,包括供需关系的此消彼长、物流价格上涨以及一定的投机囤货现象。不可否认,在一些产业和一些区域,环境执法也确实构成了企业减产、停产甚至淘汰的主要原因,进而反映到产品价格上涨上,但这仅是原因之一,且为次要原因,远远不是一些产业界人士抱怨的“影响经济和产业发展的罪魁祸首”。
此外,这类产品价格的快速上涨带来了产业链利益的重新分配,如今年上半年,沪深A股造纸企业大部分净利润翻番增长,如山东太阳纸业同比增长150%,山鹰纸业同比增长450.95%,岳阳林纸同比增长496.61%,山东博汇纸业同比增长516.88%。而主营纸箱包装的上市公司上海界龙实业集团,2016年净利润同比减少92.92%,2017年上半年净利润下跌495.61%。
(二)工业企业成本变化情况分析
环境供给侧改革推高原材料价格背后意指生产成本提高致使利润被压缩,影响企业经营,在此从成本占企业收入的角度进行简要分析。
1.整体成本率变化情况
从工业整体情况看来,近3年来工业企业成本率呈现稳定的周期性波动,整体并未出现升高的情况。
111
图9近三年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成本率(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收入)
具体每个月同比增减情况图10所示。今年以来,仅有3月和5月工业整体成本率小幅超过去年同期,其余5个月全部低于去年同期。因此,从整体层面,环保供给侧改革并未推高工业企业成本率,进而影响经济。
111
图102017年前八月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成本率较去年同比增减情况
2.细分行业工业成本变化情况
从细分行业来看。较去年同期,今年41个行业大类中仅15个大类累计营业成本上涨。仅有2个行业出现累计超过10%的上涨——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和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其中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成本率上升推测与煤炭价格上涨,而收入并未相应上涨有关;而成本率下降较明显的煤炭开采和选洗业,则是收入较成本上升明显所致。
111
图112017年前八月工业营业成本率较去年同期增加值累计
(三)供给侧改革的促进作用
前文提到供给侧改革对重点排放行业产能淘汰的情况,而环境保护是推动改革的主要考量原因之一。在此进一步对产能淘汰的影响进行分析。
111
图122017年前八月主要工业大类产能淘汰以及产业亏损率变化情况
以2017年前八月企业增减数占从业企业的比例作为产业淘汰程度的衡量指标,另以亏损企业占从业企业的比例作为衡量产业健康程度的衡量指标,对41个主要工业类别进行了比较分析。
41个行业中有11个行业出现了企业数量减少的情况。产业淘汰发生最为明显的几个行业为金属采选、煤炭采选等产业。而事实上,随着这些行业的落后产能淘汰,企业亏损率均出现了不同程度(仅金属制品业例外)下降,即被淘汰的多为盈利表现较差的“低小散弱”企业,使得整个行业的盈利表现提升。这也侧面证明,环保政策升级以及环境执法趋严作为产业落后产能淘汰的主要推手之一,其对宏观经济结构和细分产业发展的长远裨益不可忽略。
1420
根据对各主要行业落后产能淘汰情况的分析,可以发现由环保供给侧改革推波助澜的部分传统高污染行业产业结构性改革,实际是舍弃部分当下利益,考虑经济长远发展的长期利益的举措,对这些行业本身的整体健康发展、有序竞争有好处。
五、结论与建议
1、环保阵痛是补历史欠账
长期以来,中国保持了全球最高的经济增速,但也付出了巨大的污染代价。根据世卫组织(2006)的数据,世界污染最重20城市,中国占16席。即使到了2016年,根据世界银行的研究,中国仍是空气污染受害最深的国家,空气环境污染导致中国损失其国内生产总值的10%。目前每年秋冬季节的大气污染,是过去多年粗放式发展积累的结果,必须清理历史欠账,这一点是不可逃避的阵痛。
2、环保倒逼转型
很多企业抱怨环保压力,主要是因为“不适应”,“不适应”的原因是过去的执法太松散了。企业是经济动物,治理污染绝对不能靠道德和呼吁。只有持之以恒地加强环保执法,实现环保常态化,才能迫使企业“下决心”转型升级。一旦在企业的抱怨之下出现松懈,不仅会破坏《新环保法》的严肃性,更会形成不好的社会预期,企业靠污染赚钱的劣根性就会卷土重来。对此,必须有清醒认识。
3、不能给“环保”扣帽子
目前钢铁、煤炭行业的价格反弹,主要是供给侧改革“压缩产能”和需求反弹的双重作用,是正常的市场规律,而且这是在PPI已经连续4年负增长的情况下的合理反弹。随着时间的推移,价格上涨会逐步向中下游传导。指责环保导致价格上涨,是错误归因,把次要因素当成主要因素。
4、环保要算“社会账”
即使环保因素导致了部分的价格上涨,但也不能“一叶障目”。在部分企业成本上升的同时,我们要看到背后的社会效益:1)劣质产能淘汰所带来的GDP能耗下降;2)价格上涨迫使企业告别“简单的成本竞争”,走向创新和质量之路;3)原材料价格上涨的背后,也伴随着污染的下降和民众满意度的提升。
5、新时代需要环保新常态
随着中国人均GDP突破8000美元,民众对于生活质量的敏感度不断提高,环保是需求升级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新时代,我们必须顺应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着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牺牲一些经济增长速度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
6、改善环保执法水平
在坚定环保执法新常态的同时,也应该承认当前环保执法中仍存在有待改善的细节。第一,应该避免一刀切,限产对象主要是环保不达标的企业,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全部停产限产。即使为了应对特殊天气而采取非常规措施,也应向企业做好沟通解释,必要时给予部分企业经济补偿。一刀切,难以达到“惩劣奖优”的目的;第二,提升环保执法透明度。环保执法是“硬道理”,但也不能变成“不讲道理”,应该让企业能对执法标准、法律依据能看得明白,心中有数;第三,环保执法必须严格依法行政,尊重企业的合法权利,执法部门必须提高法治观念、法治思维,避免环保执法“运动化”。只有依法治理,才能公平公众,才能稳定预期,才能奖优罚劣,引领企业转型升级。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