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流域综合管理 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
慧聪环保网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肩负着探索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任。福建、贵州、江西三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有着不同类型的自然地理环境,将探索建立各有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六山一水二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江西有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连绵起伏的丘陵、谷地以及少量平原经由纵横交错的江河水系连接,构成了我省山水相依的自然面貌。立足鄱阳湖流域独立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打造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样板区,探索大湖流域保护与开发新模式,对江西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从国际经验来看,流域综合管理已成为河湖开发和保护的普遍趋势。河湖流域是水资源的重要载体,也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场所。流域中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活动通过水循环纽带作用,相互联结、相互影响而成为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一些发达国家经过长期摸索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流域综合管理模式,即以流域为单元,通过跨部门与跨行政区的协调管理,综合开发、利用和保护水、土、生物等资源,从而实现流域公共福利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目标。
从我省的实践来看,鄱阳湖流域的综合管理工作已有一定经验积累。1983年启动的“山江湖工程”是中国早期流域综合管理工作的一次卓有成效的探索。“山江湖工程”提出的“治湖必须治江、治江必须治山、治山必须治穷”的治理理念,把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上日程,将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扩展为治山、治水、治穷融为一体的生态经济系统工程。“山江湖工程”实践探索出的一系列综合开发治理模式,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带动了流域经济的发展,从而使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进入良性循环。“山江湖工程”施行30余年来,全省森林覆盖率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31.5%上升到63.1%,生态环境逐步改善,为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奠定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
从我国河湖管理现状来看,流域综合管理尚处于初级阶段。虽然已有部分流域建立了流域管理机构,但其职责主要集中在水文水利方面,流域水环境方面仍缺乏有效的综合管理机制。“河长制”建立的行政首长负责制和跨部门协调机制可以看作流域综合管理机制的一次探索,强化了各级党委、政府的执行力,解决了多头治水的难题,但在统一管理流域环境、生态、经济和社会活动等一切涉水事务,统筹开发、利用和保护水、土、生物等资源方面仍需大量实践探索。创新流域综合管理,江西既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优势,又有30余年的“山江湖工程”经验积累。抓住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有利契机,在打造“河长制”升级版过程中,推动流域综合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试验,探索大湖流域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新模式,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构建跨行政区的流域管理体制机制。要建立并完善流域综合管理制度体系,在“河长制”基础上组建鄱阳湖流域综合管理机构,统一流域环保目标责任制、污染物总量控制、环境联合执法、环境信息通报、环境预警等工作机制,从省级层面对流域开发与保护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监测、统一管理;制定并实施更严格的生态保护法规条例,规范鄱阳湖流域开发、利用、保护、管理等各种行为;健全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生态文明绩效考核与责任追究等制度体系,保障流域综合管理成效。
制定综合保护与发展规划。要加快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建立统一规范的省级空间规划编制机制和覆盖全流域的开发保护制度;制定面向未来的中长期综合保护发展战略,制定总体以及分区、分阶段的发展和保护规划;细化主体功能区划,全面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在重点生态功能区实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进行监测、预警和评价,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确定经济社会发展导向。
建立流域生态环境统一监测网络与大数据平台。要着力打造统一规范、天地一体的生态环境智慧监测网络,全面覆盖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与生态状况监测,实现各级各类监测数据系统互联共享、监测与监管协同联动;积极建设“生态云”大数据平台,建立生态环境质量趋势分析和预警机制,为流域综合管理决策提供科学支撑;积极推动信息共享与交流,大力支持湖泊保护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引导公众参与协同治理。
深入推进流域生态综合治理与生态经济建设。要加快建设流域污染源系统控制机制,统一城乡环境治理体系,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措施;构建生态治理市场竞争机制,以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为导向,推进污染第三方治理;以民为本、因地制宜,着力培育具有流域地区特色的绿色产业;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以绿色生态为导向实行农业补贴;推广绿色生态农业技术和循环农业模式,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以及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与无害化。
分享按钮